大黄䗪虫丸:
组成: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䗪虫
用法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日3服。
现代用法:将蛴螬另串;桃仁、杏仁另研成泥。其余9味共研为细粉,过罗,与桃仁等混合均匀,共为细粉。炼蜜为丸,蜡皮封固。每服1丸温开水或酒送服。
大黄䗪虫丸出自《金匮要略》,是治疗五劳虚极、干血内停所致诸病证的一张经方。
因其有较强的活血化瘀作用,不适宜短时间大剂量服用妄图速效,而宜制成丸药,峻剂丸服,坚持小剂量适量久服,缓图收功,若酒饮服,更借酒性温散而增活血化瘀之力。
方中大黄配伍䗪虫活血化瘀为君,且大黄有泻下作用,可使瘀血从肠道排出体外;
配伍桃仁、虻虫、水蛭为臣,可加强君药活血袪瘀之力;配伍芍药、地黄为臣,可养血活血;佐入蛴螬、干漆更助活血袪瘀之力;
配伍杏仁,因杏仁、桃仁二者,一走血分,一走气分,且均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如是气行血行,气血畅通,大便顺畅,又可助大便排出瘀血;佐黄芩清热,使药甘草以调和诸药。
01
寒瘀痹证
医案:李某,女,42岁,1998年4月初诊。
主诉:关节肿痛1年。患者关节肿痛,曾在外院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并予雷公藤等治疗,经治3个月,关节痛减轻。
刻下症:四肢关节肿痛,以手足关节为甚,颜面及关节周围肤色发暗,腰酸疼痛,头晕气短,肢凉怕冷。舌淡暗,苔薄白,边有瘀斑,脉沉细。
中医诊断:痹证。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辨证属肝肾亏虚、寒瘀痹阻关节。治以散寒除湿、活血化瘀、温通经脉为法。
处方:防风,威灵仙,川芎,牛膝,鸡血藤,淫羊藿,桂枝,赤白芍,炙甘草
7剂,水煎服,送服大黄䗪虫丸。
二诊患者服药后,关节疼痛减轻,继续守法守方治疗。
原方随症加减调治3个月,患者关节疼痛明显减轻,颜面及关节周围肤色转为正常。
02
黧黑斑
黄褐斑属于中医“黧黑斑”,是颜面部呈现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色素改变的皮肤病,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多见于孕妇或月经不调的妇女。
中医认为多与颜面部气血失和有关,或肝气郁结,或气滞血瘀,或气血不足,或肝肾亏虚,致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
医案:张某,女,43岁,2008年11月初诊。
患者因颜面出现黄褐色色素斑3年,近期加重而来就医,患者经营外贸生意,工作繁忙,精神压力大,进食无定时,常感疲乏无力,腰膝酸软,夜寐多梦,月经量少色暗,行经腹痛。舌暗,苔薄少,脉沉细。
中医诊断:黧黑斑。西医诊断:黄褐斑。治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活血化瘀为法。
处方:熟地,当归,川芎,白芍,生黄芪,首乌藤,鸡血藤,甘草,姜黄
7剂水煎服,送服大黄䗪虫丸。
调治4个月,患者精神改善,体力增强,月经量增多,颜面黄褐斑色泽变浅。
按语:此病因人至中年,肾气渐衰,长期过劳耗伤气血,肝肾两虚,血瘀络阻所致。
《景岳全书》“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故气血两虚,肌肤失濡,络脉颜面失养,则黄褐斑现于面部。治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活血化瘀为法。
因本病的发病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血瘀贯穿整个病理过程,故活血祛瘀为治疗大法,并贯穿治疗的全过程,而在不同时期,应根据患者主诉症状辨证予以相应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