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末的“皮”荆斩棘会议上,听皮肤科专家回顾2022年黄褐斑的前沿进展!
不久前,医学界皮肤频道举办了2022皮肤年度盘点的会议——“皮”荆斩棘!会议邀请了各方皮肤科专家,就相关专题做年末总结汇报。其中,我们荣幸邀请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的赖维教授,带来干货满满的“2022黄褐斑前沿进展”讲题!图1:讲者及讲题
赖维讲授首先强调,要想找到黄褐斑的有效治疗方式,就必须先了解黄褐斑这个疾病的发病机制。而在2022年,赖维教授总结道,黄褐斑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黄褐斑与光老化的关系,认为其皮损发布特点、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发病机制与光老化密切相关● 发现不仅表皮的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真皮的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细胞及机制参与黄褐斑的发生发展● 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为黄褐斑新的治疗理念的形成、治疗靶点的确定及治疗方法的研发提供了依据早在2018年,就有学者提出,黄褐斑是一种光老化疾病[1]。随着近几年相关研究的深入,发现了多个证据明确黄褐斑与光老化的关系。从组织学特征来看,黄褐斑的组织学特征与光老化的特征性改变重叠,主要表现为日光性弹力纤维变性、基底膜破坏、血管增生、肥大细胞数量增加。数据显示,约有83%-93%黄褐斑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日光性弹力纤维变性[2,3]。图2:面部黄褐斑皮损的组织病理学图片
从细胞分子的机制来看,UVR可以引起黄褐斑异常基因表达的调节机制[4]。图3:UVR在黄褐斑发病机制中的基因表达调控作用
此外,多个研究表明,黑色素细胞以外,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等在黄褐斑的发生中也起作用。如,成纤维细胞分泌的Wnt信号通路调节剂在黄褐斑皮损区表达上调,成纤维细胞及角质形成细胞的Wnt 抑制因子-1(WIF-1)表达下降,从而通过影响Wnt信号通路刺激黑素合成及黑素小体迁移 ;黑素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表达的Pleiotrophin可能通过黑色细胞的Erk1/2激活使MIFT降解,从而抑制黑素形成[2,3]。
最后,赖维教授以一张图总结了目前皮肤学界对黄褐斑发病机制的认识,并且强调:“目前对黄褐斑多元素发病机制的新认识在不断深化中。”
图4:黄褐斑多元发病机制的总结[5]
谈到黄褐斑的治疗,赖维教授首先指出了目前黄褐斑治疗的大体建议:
● 防晒(广谱防晒,包括UVB、 UVA和蓝光)是成功治疗、防止复发及预防高危人群发生黄褐斑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 以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为主流的局部疗法仍是目前主要的外用治疗手段,氢醌和复方氢醌霜仍然是治疗的参考药物(金标准)
● 口服治疗(如氨甲环酸)和微针可以与局部治疗具有协同作用提高它们的功效。
● 浅表活性剥脱及低能量激光(如Q开光激光)治疗能够加快去除表皮中的黑色素,提高疗效。
近期有研究表明,可见光中的较短波长(400nm-450nm 蓝紫光)可通过黑色素细胞中称为视蛋白 3 的特定传感器诱导色素沉着过度,是引起三型和四型皮肤类型人群发生黄褐斑的主要原因[1]。而中国人群大多数属于三型和四型皮肤类型,所以赖维教授提醒大家:“在防晒的时候除了防UVA和UVB之外,还要注意预防可见光中的蓝光。”
同时,随着对黄褐斑发病机制了解的深入,目前也在不断尝试针对黄褐斑新的发病机制的治疗靶点。回顾上文黄褐斑发病机制中的重要靶点,赖维教授将黄褐斑的靶向治疗娓娓道来。
(1)抑制黑素细胞生物学激活的治疗方法
黑素细胞生物学激活是黄褐斑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如何抑制黑素细胞生物激活,目前临床上也有多种办法:
● 2%-5%氢醌 (外用):酪氨酸酶抑制剂及其他作用
● 氨甲环酸(250mg,每天2片或三片,口服、皮内注射及外用):纤溶酶抑制(降低花生四烯酸和α-黑素细胞刺激素)、酪氨酸酶抑制等
● 5%甲硫咪唑(外用):黑素细胞和过氧化物酶抑制剂
● 5%半胱胺(Cysteamine,外用):酪氨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抑制、铁和铜的螯合剂、增加细胞内谷胱甘肽
● 光调作用(医用和家用设备):抑制黑素细胞活性(通过酪氨酸酶调节p53的表达)
(2)分解表皮和真皮中黑素小体及黑素颗粒的治疗方法
黑素小体和黑素颗粒在表皮及真皮的聚集是黄褐斑发生机制中的最下游结果,也是发生黄褐斑的最直接原因。目前相关的靶向治疗方式包括:
● 调Q激光器(Q- switched laser)(1064 nm/532 nm,1– 4次/每月,数月):降解真皮的黑素小体
● 皮秒激光(3– 5次):降解真皮的黑素小体
● 烧蚀/非烧蚀点阵激光(1 次/月,数月):通过经表皮清除的方式移除真皮的噬黑素细胞
● 强脉冲光( 每月1次,数月):针对黑素小体
(3)减少肥大细胞及日光性弹力纤维变性的治疗方法
肥大细胞的活化及日光性弹力纤维变性也是黄褐斑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相关的靶向治疗选择包括:
● 射频/微针(1– 2次/每月,数月):减少肥大细胞数量及日光弹性组织变性、抑制血管生成和炎症、基底膜修复
● 氨甲环酸(250mg,一天2片或3片,口服、皮内注射及外用):下调肥大细胞的功能
● 烟酰胺(4%,外用):减少黑素小体的转运、减少日光弹力纤维变性、抗炎和抗衰老作用
● 药用植物( 外用):抑制酪氨酸酶及下调肥大细胞功能
●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外用):诱导肥大细胞凋亡及抗炎作用
● 糖皮质激素(外用):抑制肥大细胞的募集和成熟、抗炎作用
● 色甘酸钠
(4)重建基底膜的治疗方法
黄褐斑皮损区表现为明显的基底膜受损,而目前重建基底膜的治疗方式包括:
● 脉冲射频(1– 2次/每月,数月):修复基底膜、减少衰老的成纤维细胞、改善日光弹力纤维变性
● 肝素酶抑制剂(口服或外用,无推荐剂量和浓度):修复硫酸肝素链
(5)减少血管增生的治疗方法
黄褐斑发生发展中,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增加,新生血管增加,这也是黄褐斑产生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减少血管增生的治疗方式包括:
● 脉冲染料激光(1次/每月,数月):爆破黑素小体、减少血管的组分
● IPL(1次/每月,数月):爆破黑素小体、减少血管的组分
● 氨甲环酸(250mg,一天2片或3片,口服、皮内注射及外用):减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内皮素-1
但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目前黄褐斑的治疗手法多样,如何确定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还是应该到专业医院找相关医生做个体化指导,遵医嘱用药。
讲题的最后,赖维教授也发表了自己对黄褐斑治疗的未来研究方向的看法:“研究更加有效、针对黄褐斑多因性发病机制的联合治疗策略,如减少局部或系统的氧化压力、稳定真皮肥大细胞、在不对黑色细胞伤害的前提下减少黑色素形成、在没有炎症刺激的前提下移除表皮黑色素、逆转老化、诱导自噬;与此同时,防晒、加快表皮更替时间、修复真皮浅层(基底膜)等也是重要策略。”
并且,赖维教授也指出了未来黄褐斑诊疗的发展趋势:
● 在诊断方面,AI辅助诊断设备将提供更好的诊断、鉴别诊断、疾病严重程度评估、疗效追踪的有效工具;新的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检测将为黄褐斑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 在治疗方面,强调防晒和联合治疗;外用药物/化妆品+口服药物将成为一线治疗的选择;基于新的治疗靶点的药物,尤其是建议外泌体、非编码RNA、肽类等新的活性成分或药物将成为研究后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基于发病机制新进展及新靶点的声光电技术也将成为开发和应用的热点。
赖维 教授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学科带头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广东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名誉主委
● 中华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常委委员兼皮肤美容学组组长
●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第四、第五届委员会副会长兼青委会主委
● 国际皮肤科联盟(ILD)、美国AAD及欧洲EADV国际会员
● 主持和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卫生部、省科委及横向联合科研项目多项,完成了国内外7000多个化妆品的安全性和功效评价工作并参与了部分国家化妆品标准的制定,主编、主译、副主编教材和专著10部,参与教材和著作编写16部,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 6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皮肤光老化机制及化妆品皮肤病。
[1]Pigment Cell Melanoma Res. 2018;31:461–465.
[2]Experimental Dermatology. 2019;28:704–708
[3]Dermatol Ther (Heidelb) (2022) 12:1967–1988
[4]J Dermatol. 2022;49:1201–1210
[5]J Cosmet Dermatol. 2021;20:3432–3445.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