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果,又叫文仙果、奶浆果、品仙果等,其实无花果是有花的,因无花果花是藏在果实顶端凹面处,雄性花在上,雌性花在下,颜色淡红,我们只能看到幼果而看不到花瓣,故称“无花果“,无花果不但营养丰富,而且还是一种良药,它的幼果放入水里煮沸,煮水喂食幼儿,专治幼儿拉稀,所以在农村院落随处可见,无花果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阿拉伯、也门等地,大约在唐代传入我国,至今约有1300余年,而无花果栽培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是人类最早栽培的果树之一,晋刘欣期《交州记》:“古度树不花而实,实从皮中出,大如安石榴,色赤,可食。” 汉注:“古度就是无花果。”说明无花果在古代已经被当时人们所熟知。如今除东北、西藏和青海以外,我国其他省均有无花果种植区域。
无花果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瘠、抗旱不耐寒、不耐涝,种植相对容易,如今随着人们对无花果营养价值的逐渐认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种植范围及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品种也是越来越多,但是近年来果农在种植的过程中,无花果炭疽病是导致无花果减产严重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在无花果即将成熟期进入发病最高峰,令果农十分头疼,今天田园小哥从无花果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预防措施这三方面谈谈一些看法,以供参考。
一、发病症状
无花果炭疽病是无花果生长后期和采后贮藏期的重要病害,主要危害果实,亦可侵染枝条、叶片。
1、果实
果实受害后,病部出现稍凹陷的褐色小圆斑,随后在病斑中心生出同心轮纹状黑色小点,雨后容易在病斑处长出粉红色粘状物,这就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团,最后病斑不断扩大,果实逐渐软化腐烂,蚊蝇乱飞,加重感染,有时干缩成僵果秋冬季挂在树上。
2、枝条
枝条得病后病部初呈淡褐色斑块, 斑块逐渐扩大,感病区木质部纤维管束断裂,营养无法输送,逐渐干枯死亡。
3、叶片
叶片受到侵染后,叶片产生病斑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呈褐色,边缘色稍深,后期叶片逐渐萎蔫脱落。
二、发病规律
1、发病原因
无花果的炭疽病菌为胶孢炭疽菌,当外界温度达到10℃时开始萌发,病菌菌丝体生长、产孢的最适温度都在25℃~30℃之间, 低于5℃或高于35℃,菌丝均不能正常生长,弱酸性条件有利于炭疽菌菌丝体的生长和产孢,菌丝最适生长的p H值为5~6,所以酸性土壤条件适宜产孢,当p H值为3~4时产孢量最大,毒性最强,病菌潜伏期约一周左右。
2、传播途径
无花果炭疽病病菌在僵果上或带病枝条及土壤残组织越冬,第二年春季温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风雨、农事传播,侵害幼嫩枝梢和即将成熟的果实,也会通过枝条的伤口入侵,在果园先形成病株中心,以后在新的病株上再产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可导致全园果树感染,果园湿气大、通风透光性差及阴雨连绵的天气能促使病害大面积感染,果实最初感病时症状不明显,一般较难察觉,直至九月果实接近成熟,病斑迅速扩展变大,田间病害明显加重,在果园潮湿,杂草丛生、阴雨连绵天气条件下能促使病害大面积感染发生。
三、防治方法
1、常规预防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栽种,新建的无花果园要避免带有病害的苗木、接穗进入到新的园林,可以在栽种之前进行抽查、检疫,如果有发现这种病害,应及时烧毁或换成其他健康的。栽植时合理密植,日常对果园中耕除草,疏松土壤,促使根系呼吸旺盛,做好果园沟渠畅通,以便抗旱排涝,雨后及时排水降湿,坐好夏剪及冬剪工作,保持果园通风透光良好,同时做好果树的合理负载。
2、清除果园
加大果园检查力度,及时清除树下落叶、僵果、落果及残组织等,结合整枝剪除病枝、病果、病叶并运出园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剪刀在每次换剪果树前消毒或更换剪刀,以免交叉感染。
3、合理施肥
果园土壤保持稳定,不要使土壤忽干忽湿,秋季施足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施肥以土壤肥力、树龄、产量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定,一般在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适时追肥,以速效磷钾肥为主,少施氮肥,解决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对元素的需要,满足转换时期的养分供求矛盾,增强树势,施肥时避开果树主根,以免烧根。
4、化学防治
无花果炭疽病主要以预防为主,我们可以在春季萌芽前全园喷施喷施波美3度石硫合剂、或30%多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消灭越冬菌;果树发芽后喷施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福福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巩固前期成效;大概八月份左右提前全园喷施200倍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以防治炭疽病,采收前十天禁止喷药。
药剂喷施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尽量减少药物残留,毕竟果实是吃的。
无花果日常需要加强田间管理,采用综合治理措施,防止鸟害,适时采收,才可以获得无花果真正的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