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血管经常会出现一些垃圾,比如斑块,每个人从十五六岁起,血管里就开始长斑块了;到了40岁左右,这些斑块变得明显;到60岁还没有一枚血管斑块的人屈指可数。
人体血液中含有一定量的脂质,如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等。这些脂质含量一旦过高,就可能变成血管中的“垃圾”。当垃圾在血管中越堆越多,就会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形成一块一块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最初,这些斑块通常顺着血管纵向分布,如果斑块越来越大,就会慢慢在管壁上向内突入,导致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使血流变缓。
此后,一旦出现诱发因素,比如动脉斑块的某个部分破裂,就会像火山喷发一样,诱发一系列变化,形成血栓或引发梗塞。
一般来说,当斑块生长导致血管狭窄超过50%以上时,就会影响血流,此时应开始进行相应的评估和治疗,以防发生心脑血管事件。
两个位置“长斑”更危险
脸上的斑有多难看,跟长斑的位置、大小、颜色深浅等有关,看血管斑块的危险程度,也和几个特定因素有关。
位置
长在以下两个地方的斑块,一旦造成血管狭窄,尤其危险。
心脏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是为心脏提供氧气和养分的重要血管,一旦因斑块出现狭窄,心脏功能可能受到影响。长期如此还会增大血栓和心梗的风险。
颈动脉。严重的颈动脉狭窄通常有一些非特异的症状,如头晕等;有时会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甚至发生脑卒中(脑中风)。颈动脉超声检查,是筛查脑卒中的重要手段。
40岁以上的人,只要在以下8个危险因素中占了3个及以上,就属高危: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吸烟、酗酒、运动不足、体重超标、房颤。这类人群建议到医院做颈动脉超声等检查,一旦明确有脑卒中,应及时治疗。
造成血管狭窄的程度
斑块所在位置的血管狭窄程度,是判断其是否危险的关键。
如果仅有斑块,没有狭窄,说明病情不是特别严重。一般来说,当斑块生长导致血管狭窄超过50%以上时,就会影响血流,此时应开始进行相应的评估和治疗,以防发生心脑血管事件。
稳定程度
稳定斑块像皮厚馅少的“饺子”。包膜比较厚,不容易破裂。如果导致动脉粥样斑块的因素不能够得到改善或控制,那么斑块会逐渐变大,导致血管腔相应逐渐变窄,血流不畅,造成相应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不足。
不稳定斑块(又称易损斑块)则像皮薄馅多的“饺子”,斑块表面的包膜非常薄,斑块内部的“油”(脂质)又非常多,容易发生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及局部动脉血管痉挛,导致受累血管血流中断,引发急性缺血。
防斑块,先控血脂
血脂偏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水平增高,与斑块形成有密切关系。预防和控制血管中斑块的形成和发展,用下面的“血管祛斑法”控好血脂很重要。
1、戒烟
吸烟会让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进入血管,影响体内脂肪代谢,升高血脂。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吸烟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可逆的。
停止吸烟,危险程度会迅速下降。戒烟一年后,危险程度可降低50%,甚至与不吸烟者相当。
此外,戒烟还能提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一年后可增至不吸烟者水平。
因此,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应努力戒烟,并尽量避免吸二手烟。
2、每天吃一两粗粮
吃太多的主食和甜食可能导致血脂异常。推荐每日主食摄入量为250~400克,其中最好有50克以上粗粮(燕麦、小米等),中等大小的水果每天可吃1~2个。
3、少吃或不吃夜宵
进食后,胃肠蠕动增强,大量的血液流向胃肠部,此时,流向头部、心脏的血液相对减少。
对高血脂患者来说,如果食物没有充分消化就睡觉,心脑血管供血不足,会增加诱发脑卒中、冠心病等的风险。
上海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医师郭冀珍是许多人的“长寿顾问”,她从不吃夜宵,一般睡前2~3小时就不吃东西了。这个方法也适合推荐给大多数人,有助控制血脂。
4、能动则动
久坐不动也是引起高血脂和血管斑块的一大杀手。建议大家每天最好能抽出半小时运动。如果上班需要久坐,最好每1~2个小时起身走动一下,伸个懒腰、动动胳膊腿。
工作时可一边思考问题,一边原地活动四肢,比如:
转脚踝、抬脚跟、翘脚尖等,每个动作坚持30秒以上,促进小腿的肌肉群收缩;
还可缓慢抬起膝关节,尽量往胸部靠近,以锻炼大腿肌肉群;
或者像骑自行车那样原地踩踏,并适当拍打、按摩腿部。
此外,买个握力球(也叫减压球)等经常捏一捏,也有益处。每次捏20次左右,可使上肢的肌肉群协调活动,在促进上肢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的同时,还能活动关节,增强心脏收缩力,并有利于镇静和舒缓心情。
我们知道血管长斑块的危险,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酗酒、寒冷等因素,都可能成为不稳定斑块破裂的诱因。它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以爆炸破裂,引发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危及生命。因此要注意尽早的进行调理,多运动多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