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的脸上长色斑或许不太美丽,但如果陶瓷那就不一样了,尤其是传统陶瓷,其上的色斑是对传统单一釉色的打破,更是另一种审美的开端。按照朝代来讲述,最早出现色斑的瓷器是在西晋,之后的唐宋元清,都能看到不一样的色彩。
1、晋——青釉点褐彩
最早出现“色斑”的陶瓷是在西晋,这期时期的斑点仅仅是点彩,还没有形成“斑”的概念。在分布上,除了极个别作品,这一时期的点彩作品都有一定的规律。青釉点褐彩陶瓷在西晋至隋唐这一阶段,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据研究江南一带的陶瓷土含铁成分远高北方地区,在青釉烧制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影响,从而有利于此类陶瓷的出现。
2、唐——拍鼓色斑
有研究,虽然隋唐以前有少部分点彩或者“色斑”陶瓷的出现,但并没有形成一种审美风向,真正使“色斑”成为陶瓷艺术上的一种审美是在唐朝,其代表作品是拍鼓。现今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唐黑釉蓝斑拍鼓”,该作品最大的一个特色是其周身有一定数量巴掌大小的色斑,彰显出一种异域风格。
据研究,拍鼓并非中原文明的原是产物,此类乐器由北方少数民族羯传入汉民族。而羯鼓的起源是印度,由西域传入唐朝。陶瓷上出现大面积色斑,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不仅作用于拍鼓,在陶罐等其它生活器具上也有此类风格的出现。
3、宋——磁州窑铁锈斑
宋代民间追求世俗化,崇尚艳俗的审美,人们的审美渐渐也影响到了瓷器,比如磁州窑的铁锈斑。虽然只是普通的铁锈斑,却也展现了当时的陶瓷工艺,以美国芝加哥收藏的北宋黑釉铁锈斑梅瓶为例,色斑呈淋洒的状态分布,给人以自然之美。这种淋洒工艺也影响到了其它窑口,一件藏于日本万野美术馆的黑定铁锈班盏,就是这样的一种工艺。
4、元——釉里红斑
元代是瓷器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在这一时期色斑瓷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比较熟悉的釉里红瓷器,不少作品都以釉里红斑的状态出现。这种鲜红的大面积色斑,给人一种热烈奔放之感,堪称元代陶瓷的一大特色。可惜的是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比较少,釉里红原本就极难烧制,想要烧出完美的釉里红斑瓷器更加耗费时间,相较于其他品种的瓷器,釉里红斑出现少是可以理解的。
明清两代色斑瓷器的发展并不是特别活跃,可能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无法欣赏色斑瓷器这一非常另类的产品,体现了人们对陶瓷艺术的审美态度。色斑瓷器同其它瓷器一样,有兴起就有衰落。色斑瓷器的出现体现了古人的一种探索精神,而它的发展则表达了一种兼收并蓄、不断创新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