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药监局连发两条化妆品监管通告,叫停“淑菲妍雪肌霜”“荷黛儿草本赋颜修护霜”“伊丽莎柏早霜”“伊丽莎柏晚霜”四款化妆品的经营。原因是,上述产品均未经过注册或备案。而在此之前,知名评测类自媒体曾曝光上述化妆品含激素、汞超标!
化妆品添加激素等禁用物质或导致烂脸,危害人体健康!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已至少有29批次23款化妆品被检出激素等禁用物质,登上监管部门的黑名单。
4款化妆品被禁售!曾被曝含激素、汞超标
8月3日,国家药监局官网连发两则通告,叫停“淑菲妍雪肌霜”等四款化妆品的经营。
通告称,针对化妆品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国家药监局责成上海、浙江、广东、陕西省(市)药监局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标示品牌方为广州逸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委托生产方为广州珂伊美化妆品有限公司的“淑菲妍雪肌霜”;标示委托方为西安荷黛儿玉容化妆品有限公司、受托方为广州重生化妆品实业有限公司的“荷黛儿草本赋颜修护霜”;标示生产商为“台湾宜兰市康乐路132、135号”的“伊丽莎柏早霜”及“伊丽莎柏晚霜”均为未经注册或者备案的化妆品。为了保障公众用妆安全,净化化妆品市场,国家药监局要求各省(区、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相关化妆品经营者立即停止经营上述化妆品,依法调查其进货查验记录等,发现违法行为的,依法严肃查处;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记者发现,6月15日,知名评测类自媒体“老爸评测”曾在B站发布视频《汞超标2万7千倍,美白霜为何成了“夺命”霜》,曝光伊丽莎柏早霜含有激素,晚霜汞超标1000多倍,淑菲妍雪肌霜汞超标27000多倍,荷黛儿散(草本赋颜修护霜)含有激素。
6月15日“老爸评测”曝光淑菲妍雪肌霜等美白霜含激素、汞超标。
视频最后透露,已将问题产品的检测结果汇报相关监管部门,这可能就是药监部门对上述产品进行调查的原因。
伊丽莎柏早晚霜电商平台还在卖
虽然上述化妆品已被禁售,但记者11日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还有近20家店铺在销售“台湾伊丽莎柏早晚霜”,其中包括天猫店铺。
天猫一店铺还在销售伊丽莎柏早晚霜,但产地等信息不详。
进入天猫评分4.9分的某旗舰店,该商品页面在促销,“早晚霜一套只要158元”,但其商品参数却让人看不懂:产地“中国”,美白祛斑霜的功效为“保湿”,而其标示的批准文号,经查实是冒用了其他化妆品的批准文号。
今年至少23款化妆品检出禁用物质
7月30日,国家药监局还发布了关于1批次化妆品检出禁用原料的通告,标示为委托方广州诺色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nuos诺色益生菌亮肤均衡保湿百搭精华水检出禁用原料。国家药监局要求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上述企业依法立案调查,严肃查处,并督促有关企业对涉及的产品依法召回。
化妆品添加激素等禁用物质或导致烂脸,危害人体健康!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已有29批次23款化妆品被通报检出禁用物质。下面是整理出来的名单: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根据官方通报梳理的检出禁用物质化妆品名单。
看看这些化妆品中检出来的禁用物质,是不是有点面熟?
嗯,都是药品!
地索奈德、倍他米松等属于糖皮质激素、咪康唑、氯霉素等属于抗生素,苯海拉明等为抗过敏类药物。根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这些都是化妆品禁用原料!
上表中共有5款化妆品检出地索奈德,这是今年化妆品抽检中出现的新面孔,一种糖皮质激素。据了解,长期使用含糖皮质激素的化妆品会发生皮肤变薄、毛细血管扩张、毛囊萎缩,引起激素依赖性皮炎,严重者可以导致毁容。突然停用含糖皮质激素的护肤品局部还可能出现红斑、丘疹、脱屑。
可以看到,上述23款产品中,祛痘类化妆品最多,有8款,占比34.8%;其次是婴童护肤类和美白祛斑类,各有5款,占比均为21.7%。值得注意的是,5款婴童护肤品,全部出自知名品牌诺必行。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统计,从2020年以来,至少已有10批次诺必行婴童护肤品被检出抗生素、激素等禁用物质。
5月25日,《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化妆品抽样检验信息的通告(2021年第4期)》透露,已对诺必行生产企业广州腾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出吊销《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的行政处罚。记者8月12日在电商平台看到,诺必行系列产品依旧在售,依旧宣称“植物萃取”“0激素”,但是产品信息页面并没有公布生产企业等详细信息。
诺必行系列电商平台依旧在售,但产品信息页面没有生产企业等详细信息。
**美白淡斑小提示**
1、“面子”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些肌肤问题如黄褐斑、雀斑、妊娠斑等,与激素水平、遗传因素有关,仅仅依靠化妆品是无法解决的。
2、美白祛斑类化妆品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要有“国妆特字”批准文号。
3、宣称能快速美白淡斑的化妆品,可能会添加激素或重金属超标,有害健康。
4、化妆品信息可登录国家药监局官网或使用“化妆品监管”APP查询核对。如产品注册备案信息与产品标识信息不一致,则其来源、质量存疑。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数据采集分析:杨小旻
数据来源:国家药监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