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通讯员 杨陶玉 童言 记者 吴朝香
父亲、哥哥、儿子、自己的嘴唇上都有黑斑。
“一家人嘛,就以为是普通的黑斑遗传。”来自安徽的吴女士(化名)从没有想过,这竟是一种可能致命的罕见病。
全家确诊罕见病
“10年13次手术”消不掉噩梦
有记忆的时候,吴女士就知道,一家人的嘴唇上有黑斑,但谁都没当回事。
直到上了高三,吴女士开始频频腹痛,噩梦开始了。大学四年,因为腹痛去了多家医院都查不出具体病因,止痛药成了“标配”。
毕业后,吴女士的症状越来越严重了。2012年的一天晚上,吴女士在床上痛得死去活来,还伴随呕吐,急诊CT发现肠套叠。急诊手术中,开腹的那一刻,在场的医护惊呆了,吴女士的肠道内遍布了息肉!
“无法下手!”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医生只能摘除了刀口附近较大的息肉。结合吴女士嘴唇黑斑的特征以及症状,检查后,吴女士被确诊为黑斑息肉综合征,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肚子痛、嘴唇有黑斑、肠道息肉是这个病的典型症状。
图注: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嘴唇上的黑斑
随后,吴女士的父亲、哥哥、堂弟和儿子一一确诊。
10年间,吴女士经历了10次内镜手术,3次外科手术,每次摘除几颗息肉,或切除一小段大肠,没过几个月又开始腹痛加肠套叠,忍无可忍继续手术。家族中的亲人,和吴女士的经历如出一辙。
吴女士的儿子也是如此,随着年龄渐长,仅15岁的孩子也因为肠套叠反复入院,前前后后经历了6次手术。
吴女士渐渐了解到,因为既往手术太多,风险太大,有些医院不愿意接收这样的病人。能手术的病人,因为肠越切越短,就会发展成短肠综合征,小肠大多不到1米(正常人为5-7米),活下来的比较少。有的只能维持一、两年,但因为免疫系统和营养吸收与正常人不一样了,一点点感染都可能是致命的危险。
吴女士除了怕,就是绝望。
一次摘除200多颗息肉
一家人在这里重获新生
2022年年初,吴女士在网上搜到了潘文胜:他已经做了120多例这样的手术,这一数字,是日本小肠镜发明人手术例数的将近2.5倍。
“我的眼睛里就只看到了这行字,只能看到这行字。”
之后,吴女士联系上潘文胜,并得到了肯定回复:可以治疗。
她第一时间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
吴女士已经接受了多次外科手术,部分肠被切除,而且布满息肉,扩张的小肠极易出血和穿孔。即便得知手术风险很大,吴女士也想成为全家的“第一个”。
之后,潘文胜为吴女士做了小肠镜下息肉摘除术,历时6个多小时。
“她的小肠像溶洞一样,到处都是‘钟乳石’,有些还把小肠撑得极薄。” 潘文胜说,“很遗憾,如果他们一家人早几年来,可能就不会受这么多罪。”
和传统的外科手术不一样,潘文胜用2米长的小肠镜,把看得见的息肉都摘除,让更多病人活下来。三四斤重的小肠镜在他的手里就是一把灵活的手术刀,一推一送,200多颗息肉被一一摘除。哥哥、堂弟、父亲,随后是15岁的儿子,吴女士一家人先后在潘文胜这里获得了新生。
潘文胜在手术(资料图)
医生提醒:
十三四岁是最好的手术时机
“黑斑息肉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潘文胜解释, “非常痛苦,有些病人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治疗方式,外科手术次数越多,他们的生命基本就是走入倒计时。这种家族遗传的疾病,最好能在14岁左右的时候就开始介入治疗。”
潘文胜提醒,黑斑的多少与息肉的数量不成比例,并不能预示疾病的进展程度。当发现嘴唇上或者面部、手掌、脚掌等地方长异常黑斑时,就要警惕。尽早发现至关重要,一般建议患者在十三四岁的年纪进行第一次息肉摘除效果最好。年纪再小一点,虽然息肉小,但肠子还没长成熟,小肠壁很薄,不适合做手术,容易产生并发症。
以前对付小肠息肉,传统的方法是开刀。手术切除的不是息肉而是局部肠段。但是,息肉少的病人,切除掉局部肠段就可以,但是息肉多的病人,切除有息肉的肠段后,留下的肠段里还有息肉,这些息肉还会不断长大,需要不断开刀。
“有了小肠镜技术后,我们争取一次手术就清理完所有的息肉,这样对患者来说创伤最小,恢复好,后续再生长的息肉的颗数、大小也会减少,这样病人不至于陷入多次反复手术但病情没有改善的恶循环。”潘文胜说,“希望更多这样的患者能得到及时的治疗。”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