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夏渐消,秋意已来。经过了一个夏天,人们或多或少都晒黑了些,为了“美白”,纷纷行动起来“做功课”。
民间有“一白遮百丑”的说法,“美白”向来是女性的愿望和向往,也是化妆品市场永恒的主题,声称有美白之效的“烟酰胺”“维生素C”“熊果苷”,可谓化妆品界“网红”。如果坚持使用,这些美白成分真能维持肤色白皙可人的效果吗?使用过程中会对皮肤产生刺激吗?这不,“划重点”来了——
首先,皮肤白不白,黑色素说了算。黑色素是一种蛋白质衍生物,由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的数量、大小、类型及分布情况的不同,决定了人体不同的肤色。黑色素细胞是皮肤的重要组成细胞之一,它以1∶36的比例与角质形成细胞构成一个表皮单位,存在于表皮基底层,黑色素细胞通过合成黑色素吸收紫外线,使机体免受紫外线的损害。
皮肤变黑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方面黑色素细胞释放的黑色素明显增多;另一方面黑色素细胞释放黑色素的数量不变,但本身细胞数目却增加。化妆品中美白成分的作用原理,一般是干扰黑色素的生成,或在皮肤里的运转过程减少黑色素的含量,以达到皮肤美白的效果。
自然界能变白的物质有很多,一旦用到人体皮肤上,要求就非常严苛,选择成分慎之又慎。美白护肤品中含有这些成分的要直接“打叉”,比如具有“快速美白功效”却能引起严重色斑乃至蓄积性中毒的含汞化合物、能美白祛斑同时对皮肤有较大毒性的氢醌或者苯二酚。如果看到化妆品成分表中有上述物质,千万不要选购。
没有一种美白成分是十全十美的,上文提及的“网红”成分,使用时仍需适度。拿维生素C来说,维生素C是最早被皮肤专家认定为安全且有助于黑色素淡化的口服药物,美白产品中普遍添加的是性质较稳定、不易被氧化的维生素C衍生物。另外,千万不要把维生素C直接涂抹在脸上,既无法真正起到美白作用,还有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性。又如熊果苷,这是全世界普遍认可的皮肤美白成分,它对抑制黑色素及日晒色素沉着有一定的效果。熊果苷对皮肤刺激性相对较低,但浓度不能超过7%。有报道称,熊果苷有一定的光敏性,使用后需注意避光,建议睡前使用。再如烟酰胺可加速皮肤新陈代谢,促进含黑色素的角质细胞脱落,还能减少黑色素的生成,但研究表明,烟酰胺浓度一旦超过4%,约20%的人不能耐受,如皮肤出现泛红、痒、刺痛等,敏感肌、皮肤薄或有皮炎的人慎用含烟酰胺的化妆品。另外,传统中药的美白成分多为混合物,可从不同途径阻断黑色素生成。现代科学发现,红景天、甘草提取物、当归、川芎、黄芪、白芷等具有良好的美白效果,这种植物成分安全性较高、性质稳定且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小。但其有效成分和美白机理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当然,还有含二氧化钛、氧化锌、滑石粉等的物理遮盖剂,通过涂抹覆盖于皮肤表面,遮盖皮肤上的斑点,以达到美白的效果,但并不能改变本来肤色。
分析研究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美白产品固然重要,但是,相比分析成分,更应该认准“国字号”。美白类化妆品的批准文号格式:国产产品为“国妆特字G2020xxxx”,进口产品为“国妆特进字J2020xxxx”,消费者要从正规销售渠道购买美白类化妆品。凡是没有批号却吹嘘使用后马上美白的化妆品,很有可能涉嫌非法添加激素、重金属等禁用物质,应避免使用。
需注意的是,黑色素对人体皮肤是有保护作用的,要避免过度抑制黑色素而影响健康。归根结底,防晒是所有美白工作的基础,是最经济、最安全的美白方法。
费轶博(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