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斑,现代医学同名,是一种以鼻面部发生褐色斑点为特征的皮肤病。因其色如雀卵上之斑点,故名。根据发病特点,祖国医学文献中又有“面皯黯”、“面皯”、等不同名称。如隋代《诸病源候论·面皯黑黾候》记载:“人而皮上, 或有如乌麻,或如雀卵上之色是也。此由风邪客于皮肤,痰饮渍于膪脏,故生奸道。”清代《外科证治全书·雀班》亦记载:“生面部, 碎点无数,其色淡黄或淡黑,乃肾水不荣于上,浮火结滞而成。”本病始发于学龄前儿童,少数自青春期发病,女多于男。常有家族病史,皮肤暂白者,尤易罹患。常对称分布于鼻、面部,偶见于肩背、颈及手背部。春夏加重,冬日减轻,病程较久,难于根除。
本病多因禀赋不足,肾水不能荣华于面,火滞郁结而为斑;或腠理不密,卫外失固,风邪外搏,客于皮肤。
初起患处有针尖大小斑点,其色淡黄或淡黑,园形或椭园,数目多少不定,可孤立散在,亦能密集成攒,互不融合。夏季或日晒后颜色加深,数目增多;冬季或少晒,则色淡而少。
凡家族中累代不绝,自幼发病,斑点淡黑,形似乌麻,数目众多者,为肾水不足,浮火结滞于上。治宜滋养肾阴,清降浮火法。方选知柏地黄丸化裁。药用:知母90克、黄柏60克、生熟地各150克、山黄肉60克、丹皮50克。泽泻50克、茯苓60克、山药90克、元参60克、白蔹60克、白附子40克,共末蜜丸,每重10克,早晚各1丸。若无家族病史,斑点淡黄,稀疏散在,为火郁孙络,风火外搏。治宜祛风散火,凉血消班法。方选犀角升麻丸化裁。药用:水牛角60克、升麻50克、羌活60克、防风60克、元参60克、白附子90克、白芷90克、白蔹60克、生地120克、白薇60克、川芎60克、红花60克、黄芩60克,共研细末,蜜为丸。每重10克,早晚各服1丸。
除治疗外,应避免曝晒;不滥涂外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