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多见于女性,尤其好发于育龄期妇女皮损常对称分布于面部,以颧部、颊部及鼻、前额、颏部为主。表现为淡褐到深褐色的色素斑,边缘清楚或呈弥漫性,局部无炎症及鳞屑,也无自觉症状。其色素随内分泌变化、日晒等因素可稍有变化,部分患者分娩后或停服避孕药后可缓慢消退,但大多数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一般认为内分泌变化是导致黄褐斑的主要原因,另外也与下列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一般来说,黄褐斑在亚洲、拉丁美洲种族人群中多发,而在白色人种中发病率较低。黄褐斑患者具有相同家族史者要占50%以上。
日光照射:由于日光中的紫外线作为一种多源性刺激黑色素细胞分裂因素,可以使照射部位的黑色素细胞增殖,加重皮肤色素沉着,因而经常照射太阳光,会诱发黄褐斑。
血清酶及微量元素:机体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很多是作为各种酶的催化剂而存在。酪氨酸酶催化酪氨酸形成黑素的能力与铜离子的数量成正比。黄褐斑患者血清中铜水平升高可使皮肤酪氨酸酶活性增强,色素沉着增加而发生该病。
妊娠:妇女怀孕后,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如血液中雌激素、孕激素或促黑色素细胞激素水平增高,从而使黑色素细胞活性增加,黑色素增多。沉着的色素常常于妊娠早、中期间出现,并逐渐加重至足月。
服用药物: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妇女,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也会和妊娠一样会诱发黄褐斑。长期服用冬眠灵、苯妥英钠、安体舒通等药物也能诱发黄褐斑。
慢性疾病:某些慢性疾病如肝脏病、慢性酒精中毒、结核、内脏肿瘤、甲状腺疾病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特别是女性生殖器官疾病和月经不调、痛经、子宫附件炎、不孕症等患者面部常常出现黄褐斑。这可能与卵巢、脑垂体、甲状腺等内分泌有关,也可能黄褐斑本身是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部分。
应用化妆品不当:化妆品中的某些成分如氧化亚油酸、香橼醛、水杨酸盐、金属、防腐剂和香料等直接刺激皮肤或发生过敏反应有关,尤以劣质化妆品更为有害。
皮肤的微生态失衡:人体的皮肤有维持自身微生态稳定的能力,菌群之间存在共生或拮抗作用。如果宿主的皮肤、环境与菌群之间处于不协调的病理状态,即微生物态失衡,如产色素的微球菌和条件致病的革兰阴性杆菌数量增加,分离率高,就会造成皮肤的病理性损害,包括出现黄褐斑。
饮食因素:饮食中,长期缺乏谷胱甘肽,会使皮肤内的酪氨酸酶活性增加,进而使酪氨酸氧化成多巴醌,形成黑色素,从而发生色素沉着,产生黄褐斑。而维生素C、硒等物质可以增加体内谷胱甘肽的含量,抑制酪氨酸的氧化,从而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和在皮肤中的沉着。
临床上将黄褐斑分为四型:①碟形型:皮损分布于面颊部,呈碟型对称性分布;②面上部型:皮损主要位于前额、鼻和颊部;③面下部型:皮损主要位于颊下部、口周和唇部;④泛发型:皮损泛发在面部大部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