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秃(alopeciaareata,AA)是一种头发突然斑块状脱落的慢性皮肤病,患者一般无特殊自觉症状,多在无意间发现。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不等,多数能再生,但也有迁延不愈或反复斑秃者。
斑秃面积越大,则复发的几率越大,毛发再生的概率越小。而复发次数越多的患者,治疗也更加困难。一些头发边缘部位(如枕部)头发较难再生。一般轻者预后好,重者差。
斑秃一般没有器质性病变,但是本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外在形象,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人际交往等困扰。亦可能因郁致病,因病致郁,加重病情。
而随着人们对形象问题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对本病也越加重视。斑秃可发病于任何年龄,好发于青壮年。常在劳累、精神刺激、睡眠不足或精神紧张后发生。
引起斑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见有心理因素、饮食因素、感染因素、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理化因素等等,但医学界公认心理因素是斑秃发病最重要的病因之一。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文献研究发现,抑郁、焦虑等心理因素在斑秃的病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如焦虑、抑郁、人格、遗传、免疫、心理等,对斑秃进行探索,但遗憾的是该病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现有的治疗效果也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
一、斑秃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1.中医古籍对斑秃病因病机的记载
后世医家在病因证候及临床治疗方面不断加以敷衍,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设《毛发病诸侯》专篇,称之为“鬼舐头”,曰:“人有风邪在头,有偏虚处,则发秃落,肌肉枯死,或如钱大,或如指大,发不生,亦不痒”。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认为“夫失精家,发落”。唐孙思邈《千金方》收载了大量治疗头发病的方剂,宋金元时期,诸家争鸣,朱丹溪以气血冲和论病理,张子和首创血热发不荣之说,《普济方》认为乃是血气虚少复受风邪之侯,皆补前人之不备。
明清时期,对本病的病理机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首创“油风”之名,认为此“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根空,脱落成片,皮肤光亮,痒如虫行,此皆风热乘虚攻注而然。”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千百年来,祖国医学对毛发的生理、病理、病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观察和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认为头发是一种自然生长而又脱落循环往复的丝状物,其生长荣枯和脏腑特别是心肝肾三脏以及精气血神、经络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源于脏腑,本于精血,荣于气神,养于经络,长于皮肤腠理。
后世《证治合参》将其概括为:大抵发属心属火故上生,须属肾属水故下生,眉属肝属木故侧生。凡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精气血病变及影响经络正常运行的一切原因或因素都可以成为斑秃的病因病机。
2.现代中医医家对斑秃病因病机的认识
斑秃与“血”关系密切,宜从血论治,痰血不去,新血不生,瘀阻发根;或久病及产后,气血两虚,不能上荣,发失所养;或长期精神紧张,肝郁气滞;或情志不遂,心经有火,肝火上炎,血热生风;或房劳过度,阴精耗伤;发失所养所致。
斑秃多因肝肾亏虚,阴血不足,气血两虚无以荣养毛发,同时腠理不固,风邪乘虚而入,风盛血燥,发失所养所致。
斑秃多因肝肾不足,气血耗伤,精血不足,上窍失荣;或素体不足,肾阴亏虚,阴虚火旺,热灼精室,失于封藏,耗伤阴精;或七情内伤,肝血虚弱,肾阳不足,精血空虚;或肝气郁结,脾虚生湿,气血不足,以致发失所养;气血不足,湿邪阻滞,脉络不通,而致发失所养。
斑秃多因素体蕴热或过食辛辣之味,血分热盛,生风化燥,发失所养;肝失疏泄,气郁不畅,气滞血瘀,发失所养;头皮空虚,外风乘虚而入,发根空松,失其濡养;肝气不足,血液无以运化,肾精亏虚,不能化生阴血,血不养发;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毛发无以濡养。
3.斑秃的中医心理学致病因素
中医七情致病理论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大喜伤心,喜则气缓,表现为心气涣散,《内经》曰:心藏神,神伤于上则发枯;
忧思伤脾,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伤则不能化生气血,无以荣养毛发,导致头发干枯,脱落;郁怒伤肝,肝藏血而主疏泄,肝郁气滞,气滞化火,耗伤阴血,血亏不能养发,以致脱落;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其华在发。
故过度惊恐伤肾后,头发脱落;肺主皮毛,过度悲伤忧愁哭泣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而伤肺气;故悲伤忧愁会使人面部皮肤衰老,毛发枯黄、脱落。
总之,七情内伤,累及五脏,皆会引起斑秃。发为血之余,精血互化,由于心、脾、肝、肾、肺功能失常,均能影响精血的化生与转化,使发失所养而脱发。因此,无论何种情志内伤,皆可损伤相应脏腑,引起脏腑气机紊乱,而使精血亏虚,终致斑秃。
二、斑秃的现代医学病变机制研究
斑秃是一种非瘢痕性、局限性、骤然发生的斑片状脱发,可自行缓解和复发的脱发性疾病,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圆形或卵圆形脱发斑,头皮为最常见发病部位,但任何被毛区域均可受累。
根据毛发受累范围可以分成局限性斑状斑秃(AAP)、全秃(AT)和普秃(AU)。斑秃的自然病程难以预测。有些患者可能一生只发作一次,而有些可能要经历多次。恢复程度也不同,可能毛发完全再生,也可能迁延不愈甚至发展更加严重。
由于脱发影响患者个体的容貌,尤其是全秃和普秃,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研究认为斑秃的发病主要与精神因素相关,当人们精神紧张时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在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今天,精神因素对斑秃发病的影响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且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研究心理因素与斑秃发病的相关性。
目前各种心理评估量表在临床上被应用于对斑秃心理因素的研究,但具体哪种心理因子与斑秃发病的相关性最高,还不十分清楚。这也是本研究的初衷所在,亦即拟采用量表调查对斑秃患者进行评估,分析斑秃患者发病心理因子与斑秃发病的相关性。
1.现代医学对斑秃发病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斑秃的发病主要与精神心理因素、遗传、神经因素、免疫功能障碍、内分泌因素、头皮血液供应循环不良等密切相关。
(1)精神心理因素
有研究表明,男女斑秃患者在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和敌对性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女性斑秃患者在焦虑因素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男性斑秃。重型斑秃和全秃普秃患者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的得分明显高于局限型斑秃患者。
提示斑秃患者存在精神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和敌对性方面。这与国内外报告相一致,国外学者研究表明焦虑和应激因素对斑秃的发生和加重有重要影响,国内学者通过艾森克人格问卷测试显示个性内向和情绪不稳定的人群中斑秃的发生率较普通人为高。
同时,抑郁、焦虑、敌对等不良的情绪可以通过神经免疫学机制、神经内分泌机制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使CD4/CD8比值下降,NK细胞数量减少,降低T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活性,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影响头皮毛囊的分子结构组成。
例如免疫豁免状态的破坏,诱发局部免疫反应,使毛囊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导致毛囊生长期营养不良,提前进入退行期,从而引起脱发,造成斑秃的发生。
(2)神经因素
由植物神经或中枢神经障碍所致。斑秃可在脑震荡、外伤后发生或加重。研究发现,斑秃患者的脑电图异常率特别高。
另据观察,有80%斑秃患者有脑血流图异常,头皮局部供血不良,可能是由于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毛细血管持续性收缩,造成毛根部血液循环障碍,毛根细胞功能减退而发病。
(3)免疫系统障碍
一些因免疫系统障碍而致的疾病,如寻常性白斑、糖尿病、恶性贫血、红斑狼疮、溃疡性结肠炎、特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病,常伴有斑秃的发生。
患者前额部发线无下降,头发无长短参差不齐,无干燥变细变脆失去光泽,头顶部可见圆形脱发区,头皮正常,无炎症、无自觉症状。脱发区中央可见细软、灰白色毳毛再生,颜色变深,符合斑秃的临床表现,斑秃的发生最根本因素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4)内分泌异常
内分泌异常如甲状腺疾患合并斑秃者特别多,其中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关系尤为密切。
(5)体质因素
人群个体差异现象的存在是体质分类的客观依据,个体差异现象存在于人群与医疗实践的诸多方面。
人在出生之时,已经初步具备了形体的肥瘦、强弱、高矮等不同特征,随着生命过程的进一步发展,每个个体又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心理状态,不同的环境适应能力与反应状态,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说明人群中存在的个体差异现象。
三、结语
有研究表明,不良情绪会影响人体机能,斑秃属于心身疾病之一,心身疾病,心身治。鉴于精神因素在斑秃的发病和进展及治疗抵抗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心理治疗进一步研究或许能在在斑秃防治上取得新的突破。
另外,随着科学的发展,数据发掘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学研究,它有助于发现疾病与病变机制的相关性,发现潜在病变群体,预测病势,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疾病的防治措施,有利于更好的发挥中医的优势: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写的不错,不妨给我留言告诉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