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撞出青一块紫一块的淤青,几乎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但大家发现没有,有些人的皮肤轻轻一碰就会出现淤青,而有些人就不会这么明显;另外,身体的某些部位即便承受较大力度的撞击,也不易出现淤青,而另一些部位轻轻一撞,便出现淤青。
实际上,淤青的出现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甚至,淤青还可能是健康亮起红灯的表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淤青。
一、淤青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的皮肤表皮下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毛细血管,起着提供营养、散发热量等功能。这些毛细血管管壁非常薄,在很多因素作用下,毛细血管可能出现缺陷或损伤。此时,由于表皮并未破裂,血液从毛细血管漏洞渗出进入皮下,引起皮下局部瘀血。我们隔着皮肤看到淤血,便是淤青了。
所以形成皮下淤血的过程便是淤青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血管损伤、出血、止血和凝血,具体来看:
血管损伤:常由外伤引起,也可由于血管壁异常等引起;
出血:和血管本身关系密切,比如血管的深浅等;
止血和凝血:当血管受损破裂时,凝血机制会即刻启动。凝血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步骤:首先,血管内皮细胞会迅速收缩、减少出血,同时暴露特定类型的胶原纤维,吸引血小板聚集;之后,血小板聚集并粘附在受损处,一方面形成止血栓、堵塞裂口,另一方面释放因子促进血管收缩,吸附凝血因子;最后,多种凝血因子相继被激活,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和血小板一起填补血管漏洞。
二、哪些原因会导致淤青?
1.外伤
外伤是淤青最常见的原因。当我们的胳膊、腿等“皮包骨头”的部位受到猛烈撞击时,很容易出现淤青;但若我们摔倒时以臀部着地,却不容易出现淤青。因为脂肪可以帮助我们缓冲冲击,保护血管免受伤害。同样的,试想一拳打在柔弱的女子脸上和打在肥硕的相扑手身上,被打者皮下血管受到的破坏肯定天壤之别。
2.血管壁异常相关疾病
先天发育不良、衰老、疾病、滥用药物等都会导致毛细血管弹性减弱、血管壁变薄。失去弹性的血管就像老化的橡皮筋一样脆弱、很容易出现损伤。比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紫癜等是由于遗传或免疫因素导致血管壁受损,患者可自发性皮下出血,形成淤青。
3.血小板减少相关疾病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沿血管壁内膜排列,具有维持毛细血管内皮完整性的作用。如果血小板减少,这种维持毛细血管内皮的完整作用减弱,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逸出,在皮肤或粘膜形成出血,形成淤青。
血小板数量减少一般由于血小板产生不足或破坏过多造成:
血液系统的肿瘤,维生素B12、叶酸的缺乏都会导致血小板生成障碍;
感染,电离辐射,免疫性疾病,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类都会造成血小板破坏过多。
4.凝血因子异常相关疾病
凝血因子功能低下也会导致淤青形成,我们人体中有十几种凝血因子,任何一种缺乏都会导致凝血功能受阻。从先天性角度讲,特有的凝血因子缺陷如血友病等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在后天性因素中,由于多种凝血因子都依赖于维生素K的参与,维生素K在肝脏中合成和代谢,因此维生素K的缺乏和肝脏疾病也会引起凝血因子功能障碍。这些都会导致血管破裂之后难以迅速止血,形成淤青。
三、如何判断淤青是否要紧?
可以说,若非明确外伤导致的淤青,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如上所述,一部分淤青是健康亮起的红灯的标志,特别是伴有乏力、消瘦、贫血、感染、出血不止等症状,更应该立即前往去医院做检查。
四、如何快速消除外伤所致的淤青?
第一,撞伤首要的原则是尽量减少皮下出血:冰敷:冰敷可刺激破损的血管“冷缩”,缩紧血管口径,减慢血流速度,减少局部出血量,减小淤青的形成范围。具体做法是:用毛巾包好冰袋(冰冻矿泉水),或直接将毛巾在凉水中浸泡一会,冷敷于患处,尽量延长冷敷时间;
限制活动:若撞伤活动关节等处,要限制其活动,防止运动造成的进一步损伤;
抬高患肢:若腿部撞伤,冰敷的同时不妨坐到沙发或带扶手的椅子上,将腿部抬高至心脏以上的位置;如果手臂受伤,应尽量将手臂抬高到心脏以上的高度。
勿揉搓患处:许多人小时候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不小心脑袋上碰个包(也就是我们这里说的淤青),哭着闹着去找姥姥。姥姥一边念叨“包包散,包包散,吃个荷包蛋”,一边抱着小孙子,在淤青处大力揉搓。其实这样是极其不对的,不仅加重疼痛,还会加重毛细血管的损伤,使得出血量更大,形成的淤血更多。因此,受伤后第一时间勿揉搓患处。
第二,撞伤48小时后,促进皮下淤血吸收:
热敷:撞伤48小时后,患处受伤的毛细血管基本已经愈合,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皮下淤血吸收。具体做法是热敷。热敷可使血管“热胀”,扩大血管口径,促进局部血液流动,清除淤血。可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患处,一日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