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江核电站探索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聆听中国“金种子”的故事,走访博鳌美丽乡村寻找乡村振兴的“新密码”……翻开海南中学高二年级学生近期的社会实践足迹图,3天时间,近千名师生步行百里、跨山越岭,用脚步丈量琼岛东南西北,在实践中绽放青春活力。
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这件事,海南中学坚持了23年,学校在行走中落实“五育”融合,让学生在感知自然、走进基层、体验社会的实践中,增本领、接地气、知社情。
深入基层 让理想在行走中萌芽
在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南中学高二(8)班的40余名师生以“踏山海黎乡之路,寻建设发展之迹”为主题,深入昌江核电站,徒步棋子湾海岸,触摸黎族陶器,走访铁矿基地……3天的社会实践行程中,满满当当安排了10个极具地域特色且契合实践主题的活动点。
这让学生王明婧直呼“收获满满”,她说:“我们饱览了自然风光,体会了民族风情,同时也萌生出了对未来的新规划和新想法。”
在社会实践中,令王明婧印象最深刻的是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她对这项民族传统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以后能将黎陶制作工艺发扬光大,为这一古老的“活化石”注入新时代血液。
在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高二(5)班的师生探索海洋生态奥秘。他们参观“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聆听海洋科考故事,了解国之重器,无不被中国科考队严谨的科学态度、自立自强的精神所折服。学生符史煜大受触动,他表示今后想报考海洋专业的高校,成为一名深海科技工作者。
自1999年起,海南中学就开始开展在行走中真看、真听、真做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并将实践活动体现到课程体系里、教学设置上。23年里,学校构建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实施模式,创新实践方式,引导上万名学生求真学问,增长本领,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厚植家国情怀。
海南中学高二年级级长谭虎啸认为:“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整个海南岛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学生的学习之地。社会实践不是为了考试,更不是单纯地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在行走中作出关于理想、学习、成长的思考,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验社情,积累对社会认识的阅历。”
知行合一 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对于学生而言,海南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魅力,不仅在于在实践中真看、真听、真做的酣畅,更在于习得“真理”后眼中有光望远方、脚下沾泥扎基层的知行合一。
“当年,我们去了文昌市的春光椰子糖厂,还有木兰湾的风力发电站,调研了当地的工业、农业生产发展。”目前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读研究生的肖上上,2017年毕业于海南中学。时隔6年,她清楚地记得当年参加实践活动时的路线和内容。谈起中学实践活动带来的收获,肖上上说:“社会实践锻炼了我们发现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这为我后来上大学开展真正的田野调查奠定了很好的实践思维基础。”
在海南中学广大校友身上,类似的故事有很多。短短几天的实践活动,为何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甚至对学生前途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海南中学党委副书记柳海英认为,这离不开科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
“普通的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往往容易存在目标模糊、过程形式化、方式单一和评价有效性不足等问题,海南中学针对实践中的痛点,从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建设、模式优化、方式创新与评价改进等方面多措并举,打通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联结学生的兴趣与实践,精准匹配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资源,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了课程问题的解决。”柳海英说。
首先,海南中学厘清了要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的问题,并将这种能力定义为“未来社会胜任力”,即个体在充满变革的未来社会大环境下,能够秉承正直、开放、欣赏与包容的心态,与他人进行有效互动与合作,为增进个体幸福和促进社会发展所具备的能力的集合。
在此基础上,海南中学构建了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以“共创生、深探究、聚智慧、共发展”为指导思想,接入各地、各行、各业、各主题的实践活动。
一个年级约20个班,每个班结合实际选择一个课题,再根据主题设计实践路线、地点和内容。比如在近期的实践活动中,高二(16)班的实践主题是“海南自贸港支柱产业的发展探索”。3天时间里,师生先是前往海南省史志馆了解海南产业发展历史,到博鳌乐城医疗中心探访海南健康产业,再到三亚芒果园调研热带水果产业,最后到中国南海研究院考察区域发展如何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带着问题行走,带着思考实践,回到学校后,再对所见所闻所想进行研讨梳理、寻找答案。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之下,我们以探究体验、社会服务、实践操作、职业体验和劳动教育等五大方式,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获得现场感、实践感,将情境感知能力、环境洞察能力转化为未来社会胜任力,打通了学生实践联系学习的最后一公里。”柳海英说,在一次次“身临其境”中,海南中学为学生播下一颗又一颗成长的种子、理想的种子。
跨越山海 汇集鲜活的育人元素
二十条主题各异的路线,近百个各具特色的实践点,从森林到海岸,从高山到洼地,从乡村到企业,从人文景点到历史遗址,每一次实践活动,海南中学师生的步伐都跨越山海,遍布全岛。
其中,除了学校的科学管理与有序组织,背后还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支撑。汇集起全省各地鲜活的育人元素并不容易,如何做到?海南中学的答案是充分发挥来自校友和家长的社会资源,构建起学校的资源库。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二十余年的积累中,海南中学培养了一批优秀导师,挖掘、积累了一批家长、校友、企业等社会资源。不仅打通了遍及全省的育人渠道,还充分整合各方力量,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配备了学校导师、家长导师、学长导师、学术导师,为学生成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在连续23年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在海南中学师生的身上,发生了许多感人励志、卓有成效、值得骄傲的事——有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社会问题,向省长写信,得到批示;有的学生实践活动成果被教材收录;有的学生在实践中找到灵感发明专利……海南中学师生的社会实践故事也连着社会发展、海南发展的故事。
为了让这些“故事”发挥更大的作用,海南中学从导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搜集多年的成果、经验等典型素材,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文化的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资源库,还引入大数据技术,将文本资源和活动资源可视化、数据化。
目前,这个数据库已为许多省内外的中学提供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范本和参照,激励更多学生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大自然中获取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深化课程理解、坚定理想信念、体悟使命担当。
在海南中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这幅图景里,我们看到了实践之于教育的力量。未来,我们还能看到更多跨山越岭的学生,行走在实践中,以真情和汗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习成果应用在伟大事业中。(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刘晓惠)
作者:刘晓惠